今天是24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
冬至阴盛至极,昼最短而夜最长。但阴极则阳欲生,恰似“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的景象。
冬至特点:阴盛于外,此时正进入数九寒天;“冬至阳生”纯阴中又孕育点真阳。
冬至乃阴阳转化之关键,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气。
故冬至养生要顺应阴盛于外,阳生于内的特点,把握阴阳间微妙的变化。
阴极阳生·阴中养阳
保暖防风寒为首
冬令主“藏”,冬至又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因小雪后雾气流行,阳气本易外泄,若再感受较重的风寒,则引动肾气外出抗邪,扰动阳气之藏,易导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冬至养生更需“藏”。
饮食偏于温热以补养阳气
冬至后以冰冷天气为主,冬至阴极阳生,当阴中养阳。代表食物:块根类食物(红薯、土豆、山药、芋头、萝卜等),糯米、大枣、桂圆、芝麻等。功效:健脾益胃,阴中养阳,抵御寒邪。禁忌:冷饮、海鲜等寒性之物;因“秋冬养阴”,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品也不宜多吃。
冬至进补要辨证
冬至是进补之时,但进补要符合“冬藏”的特性,不可过度温补发散。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而进补:阳虚—羊肉、鹿角胶等;阴虚—银耳、桑葚等;阴阳两虚—冬虫夏草、枸杞等;气虚—黄精、大枣等;血虚—龙眼肉、当归等。
冬至三宝
冬笋、撮谷道、艾灸关元
第一宝 冬笋
性味:味甘性微寒。
功效:补肾益精、解渴除烦、消食豁痰、健脾通便、降脂解酒毒。
中医认为:人为倮虫之长,为土气所化,而块根得土气最多,且藏于地下,与“冬藏”相应;同时“冬至一阳生”。符合这两种特性的要数冬笋。冬笋属块根,藏中寓升,最适合冬至食用。
现代医学: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食疗作用,预防便秘、结肠癌等病,诚为冬至之宝。但因其含草酸较多,易形成结石,故烹饪时最好先用开水焯一下。
第二宝 撮谷道
功效:固元通督,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针对:痔疮、脱肛、便秘及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方法:随坐随卧,放松全身,以“吸、顶、撮、闭”为序,先吸气并收紧臀部及大腿,次舌顶上腭,再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每次20-30遍,每日3次为宜。
中医认为:“谷道”(即肛门),为督脉所过之处。“撮谷道”也是与冬至相应的一种独到的养生之术。传说: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乾隆高寿也与此有关。
第三宝 艾灸关元
定位:关元穴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小肠的募穴,脾经、肾经、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乃元气归藏之根。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通经,健脾益肾。
治疗:阳虚、气虚证。
妙法:冬至前后四天共九天之中,艾灸关元则效果更佳;每次灸的时间最好在30分钟以上,每日1-2次。
中医认为:冬至为阴阳转化而阳生之时,艾灸关元穴正适此时。
养心养藏
养宽厚仁爱之心,静神少虑,避免急躁发怒,勿妄耗神,保持心神调和。
节欲保精,不妄作劳,忌过度劳心劳力,“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极久、卧不极疲”。
起居动静有常,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早睡晚起。
合理运动,“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要动中求静,运动量不宜过大,宜八卦内功、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
顺时奉养—宜藏勿泻,避免寒邪侵袭及饮食辛辣,避免背部按摩、汗蒸,防止阳气外泄,以养护来年之生机。
养生一荐
黄精桃杞膏
食材及制作:阿胶120g,黄酒250毫升,先浸泡3天,待阿胶呈海绵状,加水炖化,加入黄精150g、黑芝麻80g、核桃仁、枸杞子各60g、大枣肉、冰糖各100g、陈皮30g,蒸1小时后搅拌晾成冻膏。
服用方法:每次服20-30g,一日2次。
功效:藏精纳气,调补精、气、神。
适宜人群:常人冬至进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