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脉经》(以下简称《脉经》)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201-280年)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编纂、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分10卷,共计约8万字。我院图书馆藏书为清代医学家周学海(1856-1906)校刊,上海文瑞楼(1880-1937年)黑白影印本,共六册。
《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诊脉作为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该书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细致,书中将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基本上包括了人体寸口动脉所反映的各种症象。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即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该书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书中还将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脉学成为诊断疾病内在变化的科学依据。该书能在玄学泛滥的魏晋时代出版流传,更显得其难得可贵。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以字行,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官至太医令。诊病过程中他充分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若想深入学习脉学常识并非易事,因其内容多记载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中,文义深奥,一般人很难读懂,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因此,王叔和在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后,对前人书中的相关论述进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脉经》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对脉学做专门、系统的整理。《脉经》以“脉学”为核心,以“类例相从”为体例,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脉经》的成书,是对中医文献进行的一次聚合和整理总结的过程,亦是中医学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聚合,不仅保留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而且使得中医理论更为系统化,更有利于引导临床实践。目前,《脉经》仍然是引导当今针灸临床的重要著作,其理论和方法需要大家在研究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