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于1026年,由北宋王惟一撰,为针灸专著。我院藏书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据光绪卅三年贵池刘氏玉海堂《金大定平水新刊补注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影刻本,16开线装,5卷。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意在阐释针灸铜人之经脉腧穴,文图兼备,故以“图经”命名。该书由王惟一奉宋仁宗之命于天圣四年(1026)编成,编成之后由政府颁行各州,并刻于相国寺仁济殿内四面石壁上供人拓印。现存明正统八年(1443年)复刻本数种,以及北宋原书石刻残石数块,另有明代石刻之拓本等。另有复刻本较多,流传较广,对《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增删的《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1949年后有影印本。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3卷,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则有腧穴354个。卷上首载仰伏人尺寸图、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经穴图等。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和督脉、任脉的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主病及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首载针灸避忌太乙图。其次按头、面、肩背、颈、膺、腋、股、胁的顺次及经穴排列的行序,详论每一经穴的部位、主治、针灸法和宜忌等。卷下首载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及井、荥、俞、经、合穴名,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脉顺序详论四肢部经穴的部位、主治和针灸法等。附《穴腧都数》1卷,简记经穴部位和周身骨度尺寸及脏腑大小等内容,文字简要,具有全书经穴的索引性质。书中对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任督二脉的循行及所属俞穴,逐一进行了订正。由于王氏参考诸家,订正有据,书中所确定的经脉循行和经穴位置,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赞许。《新刊补注铜人腧穴图经》由平水(今山西临汾)闲邪瞆叟(佚名)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原书基础上,删去骨度法、脏腑图、《穴腧都数》等内容,补入经脉循行的注文,针灸避忌人神图等,并将经穴图及十四经脉的排列作了修改,是为《金大定平水新刊补注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首次国家级的经穴大整理,以十四经为纲,三百五十四穴为目,并附有插图十五副。全书编写体例统一,结构严谨。一方面集成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便于临证取穴治疗和研究,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堪称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王惟一(约987-1067),或名王惟德,北宋著名针灸学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设计并监制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并撰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了《明堂针灸图》,校正了《黄帝八十一难经》。其本着“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的认识,铸造针灸铜人,为制作针灸模型之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