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概况】
黄元御(1705-1758),男,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是山东昌邑人,是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黄元御是明代名臣黄福的十一世孙,他是一位很有抱负的人,博览经史子集,欲成旷世之才,以功名济世治国,但是在他30岁的时候,不幸患眼疾被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断送了仕进之路。在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立志弃儒从医,锁定了“生不为名相治国,亦当为名医济世”的奋发之路。黄元御凭着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和游医治病的经验积累,一生共完成《素灵微蕴》、《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8种医著,被世人称为“黄氏医书八种”。后来,黄元御又写成了《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加上前八种共计十一种,共一百零一卷。
【书籍先容】
《黄氏医术八种》分为《素灵微蕴》、《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8种医著。我院图书馆藏书为民国四年上海铸记书局印行。
《素灵微蕴》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圣心源》五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年)。此书前四卷分别论述温病、疫病、痘病、疹病之原始要终,均以六经辨证;卷五设为问答,补述前四卷之未详者,使“疫疠之义,元之又元”。书中黄氏自拟方亦颇多,审其源流,亦均宗四圣之旨,立方旨意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卓有良效,实论述急性传染病诊治之实用之作。
《伤寒悬解》十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年)。书中力驳“传经为热”之论,曰:“风寒之伤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阳郁而生内热,腑阴盛者,则阴郁而生内寒”。 强调里气、阳气在伤寒发病、传经、治疗、预后中的重要性,是其抉仲景《伤寒》之秘奥的心得结晶,亦是其朴素的辨证唯物观点在治伤寒学中的具体体现。
《长沙药解》四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此书名为药解,实为论药释证,抉其机理,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之作,为后世本草所不及。
《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年)。在此书中,黄氏破《金匮要略方论》之旧卷,重新撰次,分为脏腑经络、外感、外感杂病、内伤、内伤杂病、外科、妇人七类,每类前撰文述其概略;每节经文后均予诠释。释文深入浅出,扼要精当。鉴于饮食宜忌等三卷,有方无论,黄氏未加妄释,仅作二卷录之。
《四圣悬枢》五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年)。此书前四卷分别论述温病、疫病、痘病、疹病之原始要终,均以六经辨证;卷五设为问答,补述前四卷之未详者,使“疫疠之义,元之又元”。其于治疗,温病、温疫、疹病,注重透表清气、凉营泄热、益阴伐阳;痘病、寒疫,强调其寒因,力辟混同温病、瘟疫、疹病之讹,痛斥苦寒攻痘、戕伐阳气之谬。
《伤寒说意》十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年)。此书亦如《四圣心源》,系抽暇写成,而非一气撰成者。黄氏精研《伤寒论》有得,既撰《伤寒悬解》之后,深觉言犹未尽,乃复撰《伤寒说意》。是书不在于诠释《伤寒》之经文,而在于彰显《伤寒》之微意。对《伤寒论》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脉、一证,逐一剖析阐扬,强调里气的重要意义和阳气的主导作用,更具有独到见解。
《玉楸药解》八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年)。此书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果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八卷。每药之下,亦首述其性味归经,继述其功用治症,除个别药物引录《本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元御之心得见解。结合病因病机阐述药物功效,注重分析对比以别药物异同,强调药物配伍以明相辅相成,力主用药求本以使获得良效,力辟服石求仙滥用剧毒药物,依据临床实践而述独到见解诸端,为其他本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