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简称《临证指南》,清·叶桂(字天士)撰,十卷,最早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我院藏书为光绪戊子(1888年)秋月万珍书局校印徐大椿(字灵胎)点评《徐评临证指南医案》,线装本,共十二册。
《临证指南》是公认的叶天士医学思想集大成者。该书为叶天士逝世后,他的弟子华岫云据所搜集的叶氏诊治医案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全书十卷,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卷十后附集方一目,以便读者查阅。
此书最早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现存最早版本为当年之聚锦堂本及武林书院本。现存较常见且刻印较佳者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卫生堂本。华氏为弥补前辑所遗叶氏医案,再行续编,然事未尽而先谢世,转交岳廷章续补完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年刊印行世,名为《种福堂续选临证指南医案》。该书卷一将叶氏名篇《温热论》收入,此后复经徐灵胎朱批评议,天下大兴。此书的徐灵胎评注,是锦上添花之品。徐灵胎对全书2 424例病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写出眉批260余条,行批3 600余处,门后附评80余条,对叶天士的临证经验精华及学术创新之处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比如《临证指南·卷十》附的《幼科要略》,徐灵胎对之极其推崇:“此卷议论,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不愧名家”。当然,书中不足之处,他一样直言不讳地批评和补正,所以说,徐评对学习《临证指南》极具参考价值。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经鉏堂将《种福堂公选良方》四卷附于《临证指南》书末,重新校正刻印,可称足本
《临证指南》辨证、立法、处方、用药配伍丝丝入扣,药简而效宏,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善抓主证、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该书搜罗宏富,征引广博,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临证指南》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实乃中医近代扛鼎之作。该书按语精当,辞简理明,后人誉之“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因此,后世医家,特别是温病派,莫不尊之为宗。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如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共用方剂198首,引用或取法于《临证指南》者达102首,其中与《临证指南》所述的主要症状、方药使用完全相同者占70%以上。今天中医常用的治疗温热病的方剂,如五个加减正气散、两个宣痹汤、两个青蒿鳖甲散汤、三香汤、银翘马勃散、黄芩滑石汤、杏仁薏苡汤、宣清导浊汤、断下渗湿汤等等,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所创制的。该书实乃中医人进行教学、研究、临床诊疗必读之书。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又号上津老人)。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享年80岁。祖籍安徽歙县,行医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叶天士出身医学世家,其祖其父皆为一时名医。虽早年丧父,然天资聪敏,自幼习医便“闻言即解,见出师上”。他对医学求治若渴,不仅烂熟《内》《难》,还能博采众长,一生不倦。虽“神悟绝人”,仍能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因而“贯彻古今医术”,世人称其“师门深广”。学而有得,临证自然胸有成竹。其诊断:“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藏结”;其用方“不执成见”,以轻、清、灵、巧见长。因而“治病多奇中,於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於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因为叶天士聪慧异常、医术精湛、为人信达、谦虚乐善,所以曾做过尚书的乾隆初进士沈德潜就为其立传,称之“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叶天士成就之大,建树之丰,是外行人难以体会和感受的。他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为温病学的奠基及集大成者。他不仅精通内科,还在在儿科、妇科、外科、五官科等诸多领域上,亦精熟而贡献巨大。他还善于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清史稿》记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馀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