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中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或8日。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往往还在“三伏”之内,此时仍需谨防“秋老虎”。因此,大家仍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莫要贪凉,谨防中暑。
立秋民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所以会瘦下来。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的、烤的、烧的、卤的、煮的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又称为“立秋啃秋瓜”。《首都志》中也有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因此,有些地方在立秋这一天,都会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啃秋的习俗。
立秋节
立秋,代表秋季开始,收获的季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宋代,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清代在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在立秋这天,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四养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情绪不良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1、 情志调养
秋季情志养生也要以“收”为 要,要保持心境宁静。秋应于肺,在志为悲,人们心情容易抑郁。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如打太极、八段锦等养生操放松心情;可以适当喝点绿茶或吃香蕉等食物,改善心境。
2、 起居调养
秋季燥令当时,又有“温燥、凉燥”之分。靠近暑天属“温燥”、靠近冬天属“凉燥”。因此,宜“润燥养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应当“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要贪凉,夜温低,注意增衣被,以免受凉;要预防感冒。
3、 运动调养
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故运动也要适量,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身体发热,微微汗出为准。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儿童更要注意运动适度。
4、 饮食调养
阴慎进补”。秋属金、金主肺,燥气当令,易伤津、伤肺,饮食以“润燥、补肺、养阴、多酸”为原则。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季适合吃的水果:
苹果:性味甘、凉,具有生津、润肺、开胃、促消化等功效。
葡萄:性味平、甘、酸,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开胃,通利小便等功效。
柚子:性味甘、酸、寒,具有助消化、化痰止咳、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的功效。
梨:性味甘、凉,微酸,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
山楂:性味酸、甘、温,具有消积、活血、清胃、祛瘀、增进食欲等功效。
橘子:性味甘、温、酸,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等功效。
橙子:性味甘、凉、酸,具有生津止渴、开胃下气、助消化等功效。
立秋养生药膳:
1、百合杏仁赤豆粥
配料: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
做法:先将赤小豆洗净,加水适量,与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
功效:有清肺火的功效,适用于肺阴虚,虚火旺盛,素有口干、口苦者。
2、枇杷梨皮川贝饮
配料:枇杷叶15克,鲜梨皮15克,川贝10克。
做法: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饮。
功效:有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口干咳嗽者。
3、黄芪山药粥
配料:黄芪30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药、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
功效:有补肺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容易感冒者。
4、冰糖炖雪梨
材料:雪梨2个,冰糖40g
做法:雪梨去皮去核,切块,备用。锅中放入1000ml水,烧至快开时放入冰糖,小火加热至冰糖融化。然后放入切好的梨块。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熬煮15分钟左右即可。放凉后食用口味更佳。
功效:具有清热止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