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这个节气之所以叫小雪,是因为“雪”是冰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中医养生讲究“顺时养生”,在小雪节气里。人与天地相应,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精、气、神趋向伏藏,机体新陈代谢变慢。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藏”。
【小雪致病规律】
1.感受六淫:非其时而有其气,六淫是六气太过或不及,或春应温而寒,冬应寒而温,或者气候骤然暴冷、暴热,超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范围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六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小雪节气天气冰冷,寒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表现为怕风怕冷、手足凉、腰腹关节冷痛、关节屈伸不利等。寒性收引凝滞容易导致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2.内生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的突然或长期刺激,引起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称为内生七情。小雪节气,天气时常晦暗阴冷,心情易受天气影响,引发悲忧之情,应调整心态,节喜制怒。冬日宜“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小雪养生规律】
早在《黄帝内经》书中提出了冬三月的养生规律。从立冬到大寒节气结束称之为冬三月。“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就是说五脏六腑之所喜即养生之所需,五脏六腑之所恶即养生之所忌。
1.起居规律
人与天地相适应,自然起居也应顺应四时变化。冬日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以助闭藏阳气,充养精气。同时应“去寒就温”,多晒太阳,戴围巾护好大椎穴。现在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冬日迁往温暖的南方居住,以期缓解哮症、喘症等疾病的发生,殊不知北方人冬日毛孔是紧闭的,是藏的状态,到南方毛孔打开,处于散的状态,减少冬日封藏之力,违背了自然规律,返回原住地后往往难以适应天气变化。
2.运动规律
冬日可进行适当的室内锻炼,不宜剧烈,以达到“无泄皮肤”。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皮肤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阳。喜欢运动的人冬日可多做静功,例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以利于养藏。
3.饮食规律
小雪后,饮食要保持清淡,食补宜选择温热、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火锅等。益肾的食物有:腰果、芝麻、花生、芡实、白果、核桃等。同冬吃萝卜夏吃姜,冬日阳气潜藏在体内,容易积滞内热,偏凉的萝卜可以清热行气。少食冰冷食物伤及脾胃。
【中医养生】
1.冬病冬防:是指在“三九”天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和“三九”贴敷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哮喘、肺纤维化、肺气肿等肺系疾病,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泄泻等脾胃疾病。秋冬阳气收藏,阴精伏于内,应养阴以顺其收藏,阴中求阳,以期达到阴阳平衡。
2.中医膏滋:中国有句谚语“冬令进补,来春打虎”,膏方就是冬令进补方法之一,具有强身防病、治未病及调治慢性病的疗效。膏方是一人一方,需要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调整。
3.艾灸:艾灸是通过艾绒等燃烧产生热的力量,给人以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能起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肿散瘀、活血化瘀等的作用,在特定的穴位上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加抗病的能力。
关元:脐下三寸处,补肾气。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肾俞: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温补肾阳。
命门:位于腰部,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温补肾阳。
4.艾足浴:艾足浴疗法是选择艾草等中草药,加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泡洗。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达到驱寒散邪,防病治病的效果,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尤其适用于手脚冰凉等。该疗法操作简单,方便舒适,效果显著,受到很多患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