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天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进九,阴阳交关。冬至日是一九第一天。冬至时阴气盛极必衰,故冬至一阳生。这是阴阳交关的时刻,要注意顾护好阳气。
冬至三侯
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二候:糜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至习俗
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顿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冬至养生
1、起居养生
①早睡晚起:成人正常睡眠保持在6~8小时即可,延长后也要控制在10小时以内起床,才能顺应晨起阳气生而动的规律。②勤搓手防感冒:在冰冷的冬至时节,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鱼际、合谷等,可疏通经络,预防感冒。③常晒背以养阳: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④暖双足防体寒:俗话说“寒从脚下起”,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烫一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年老体弱之人泡脚不宜水温过热。
2、饮食养生
“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注意谷、肉、蔬、果合理搭配。冰冷的天气进补,饮食应少咸多苦、少寒多温,可以养肾护胃。按照中医理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如果不注意保暖,不慎受凉,会使得寒邪内克于胃肠,导致胃肠不适。
3、运动养生
冬至时节可进行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但要做到劳而勿过,避免损伤阳气,尤其是冬至当天应少运动或不运动。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
4、情志养生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和平和心态,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消除冬季的烦闷。
养生药膳
1、参归羊肉汤
材料:党参15克,当归10克,枸杞子15克,羊肉150克,大枣10枚,姜片适量。
做法:(1)将羊肉洗净,斩成小块。其余用料全部洗净。(2)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2.5~3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中和胃、益气健脾。
2、复元粥
原料:怀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克,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葱白3根,生姜、花椒、大茴香、黄酒、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1)将羊脊骨剁成数段,用清水洗净。(2)羊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切成5厘米长的条块。(3)把山药、肉苁蓉、菟丝子、核桃仁分别洗净,一起装入纱布袋内系好。(4)生姜、葱白拍碎。把粳米淘净,连同羊脊骨、羊肉块、药袋、生姜、葱白一起放入沙锅内,注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再放入花椒,大苘香、黄酒,用小火炖至米烂粥稠为止。(5)食用前可用胡椒粉、精盐、味精调味。
功效:温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