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端午节有诸多习俗,如吃粽子、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涂雄黄酒、佩戴香囊及赛龙舟等,这些习俗除了有其深远的学问意义外,还都蕴含着传统中医养生的思想。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顺应协调、天人合一、身心和谐,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养生的内涵博大精深,许多理念与方法早已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吃粽子。到了端午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吃粽子了,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中华传统食物。粽叶所包裹的食物,就是中医饮食养生发挥功效所在,糯米性甘平,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人们通常在里面包裹的赤豆、枣栗等,也是利水祛湿的常用食疗材料。到了现在,人们还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在粽子里裹上所需食材, 不仅可以成为一道节庆美食,更可以成为一道养生佳品。祖国医学认为:糯米能补中、益气、止泻,枣可养胃健脾,益血壮神,栗能补脾强筋,健胃益肾。
2.挂艾叶菖蒲。民间流传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习惯用菖蒲作剑,用艾叶作虎,并悬挂于自家门首,用以辟邪。民谚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蛇虫归地府。”艾叶与菖蒲本就是常用的中药材,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的功效,它的特殊气味可以驱虫。菖蒲是用于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祛痰湿、醒神志的一味中药材。由于它的外形像一把宝剑,所以人们将它插于门口,寓意辟邪除难,称之为 “蒲剑”。
3.涂雄黄酒、佩戴香囊。人们在端午将雄黄酒少量涂在手脚处、小孩脸额上以避秽是民间端午习俗之一。雄黄性温、味辛,能燥湿、杀虫、解毒,临床上外用可治蛇虫咬伤、神经性皮炎等,也有用雄黄酒洒在床下、角落等处,起到驱除蛇虫等作用。古时五月俗称“毒月”,每到这个毒月毒日,人们会在身上佩戴一个香囊,里面放上各种香料药粉用以祛毒驱虫和辟邪,因而形成了端午佩香囊的习俗。香囊的功效取决于囊中包裹的香药粉,因此也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常用的香料药物有丁香、薄荷、桂皮、肉豆蔻、肉桂、安息香等。端午的特定时节造就了端午香囊的特殊性,一般置有朱砂、雄黄等,以用来驱毒辟邪、预防毒虫侵扰。
4.赛龙舟。据《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如今,赛龙舟这一古老习俗得以发扬为有益健康的活动,体现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学问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划龙舟的过程中,全身性的拉伸舒展使人体经络通畅,强健体魄,提高大脑神经活动,增强心血管及呼吸肌功能。